廣西機關黨建網(wǎng)

當前位置:首頁 > 深化全民閱讀 建設書香機關 2025年區(qū)直機關全民閱讀活動

桂在閱讀丨三遇地壇:當史鐵生的輪椅駛過我的11歲、21歲與31歲——讀《我與地壇》有感

2025-04-25 18:20    來源:廣西機關黨建網(wǎng)
分享 微信
微博 空間 qq
【字體: 打印

《我與地壇》簡介

《我與地壇》是史鐵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,收錄了《我與地壇》《秋天的懷念》《我二十一歲那年》等著名散文,記錄了作者從絕望到覺醒的生命歷程。史鐵生21歲時因脊髓疾病雙腿癱瘓,在人生至暗時刻,地壇公園成為他獨處、沉思、與命運對話的精神港灣。全書以地壇為敘事核心,交織兩條主線:一是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,從“要不要活下去”的自我發(fā)問,到“苦難是生命的底色,亦是救贖的階梯”的豁然頓悟;二是對母愛的深沉追憶,癱瘓初期的叛逆與母親的隱忍形成尖銳對比,直至母親猝然離世,作者才領悟“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加倍的”。

《我與地壇》對我而言,不僅是一本書,更是一位伴隨我成長的好友。11歲、21歲、31歲——三次相遇,三次頓悟。它教會我讀懂沉默的母愛,直面選擇的迷茫,最終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“地壇”般的寧靜。

第一遇:從秋天的懷念開始,讀懂愛的無聲和隱忍

11歲那年,我從縣城去市里讀寄宿小學,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。由于縣里教育基礎薄弱,我的英語入學考試只考了7分。市里的同學也不太跟縣里來的“鄉(xiāng)巴佬”玩,我常將自己鎖在座位上背課文,漸漸變得沉默、獨行,每天唯一的期盼便是晚休前用公用電話給家里打電話。終于熬到寒假,回到家卻詫異地發(fā)現(xiàn)母親的肚子明顯隆起一個弧度。晚上和母親睡覺時,夢到被追趕摔倒,我猛地一蹬腳,醒來卻看到母親小心翼翼護著肚子,輕聲說“要不你去書房睡吧”。我在噩夢驚醒的恍惚中,緩慢地走到書房,突然覺得這扇門的另一邊,才是一家三口。

回到學校后,我不再頻繁給家里打電話,也不再認真聽講,經(jīng)常望著窗外發(fā)呆。暑假回到家,妹妹已經(jīng)出生了,我本以為可以再次和母親睡,等到的卻是半夜不斷的哭啼聲和母親對妹妹的安慰。于是,我大吼著“為什么生我?為什么生妹妹?”跑去了書房。離家前一晚,我再次被妹妹的哭聲吵醒,卻在安靜后聽見客廳傳來“咔嚓、咔嚓”的輕響,那聲音像秒針走動,規(guī)律卻孤獨。直到開學后,我在行李中發(fā)現(xiàn)一罐剝好的花生仁,才明白那是母親深夜無聲的告別。

發(fā)新書本,我第一次讀到了史鐵生的《秋天的懷念》,那個雙腿癱瘓后時而暴躁時而沉默寡言的少年,多像對著母親大吼大叫的我;那個悄悄躲著偷看兒子動靜,忍著哭聲要他好好活著的母親,多像那個哽咽著說“媽農(nóng)村長大沒讀過什么書,就盼著你能爭口氣”的我的母親;讀到“她出去了,就再也沒回來”時,我再也忍不住,趴在桌上哭了整個晚自習。自習結束后,我排了長長的隊等公共電話,想了很久要說的話,最后卻只說了一句,花生很好吃,謝謝媽媽。大概天下子女都如我和作者一般只對最親近的人叛逆,而天下母親的愛也都相似的隱忍,正如地壇里遍布著的作者母親尋他的一個個腳印,又如深夜里我母親剝開的一粒粒花生仁。我也學會把母親隱忍的愛與囑咐放在心里,化作學習的動力。一年后,我在全國小學奧林匹克英語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。

在11歲的年紀,我最初只感受到被“忽視”的無助,但《秋天的懷念》讓我明白母愛的無聲與隱忍。同時,我還通過這篇文章認識了那位在地壇里思考生命意義的少年,我想,以后再讀《我與地壇》,或許我會看到更多——果然,在21歲時,我又發(fā)現(xiàn)了它另一層意義。

第二遇:在21歲的路口重逢,讀懂選擇和勇氣

高考后,本想選擇經(jīng)管類專業(yè),卻因平行志愿填報不當被調劑到機電工程類專業(yè)。大學前3年自怨自艾渾渾噩噩,終日沉迷游戲與電視電影,既沒認真學本專業(yè),也錯失了雙學位,更別提什么實習經(jīng)驗。眼看大三即將結束,既找不到對口工作,也難以跨專業(yè)考研。過去鮮有自己做抉擇的時候,真正拿著選擇權站在人生的重要路口時,我卻意識到做選擇是件多么艱難的事。

偶然間我看到了一句話,人在迷茫的時候去做三件事:學英語、運動、看人物自傳。于是我想到了我的老朋友,又找到了《我與地壇》這本書。翻到《我二十一歲那年》,同樣是21歲,作者卻因脊髓疾病住院,遇見了各類病友和醫(yī)護人員。五床的農(nóng)民病友,每日為高昂醫(yī)療費發(fā)愁;二床的局長病友,倒是不擔心房費,卻漸漸忘記了局長是什么,只會說“這個,那個”;四床的7歲男孩,在記性最好的年紀,卻因為扒火車失去了雙腿;來來往往的醫(yī)生護士們,了解每一個病人的情況,卻看著他們一個個病情漸重、失去雙腿甚至離開人世。而作者呢,在入院時他想著只能有2個選擇,要么死,要么走出去;結果出院的時候,他既沒有死,也再沒能走起來。但是卻因為失去雙腿,在地壇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
讀完這篇文章,我才驚覺,人生不只是簡單的十字路口,或許有五岔、十岔,甚至無數(shù)條岔路等著我們去探索。我想起母親當年那句“爭口氣”,似乎又在提醒我——我四肢健全,遠沒到走投無路。于是我開始向老師學長學姐們尋求“藥方”。幸運的是,學校有個和國外合作的“1+1”項目,我順利通過了雅思和GMAT的錄取要求,得以轉專業(yè)去國外讀金融研究生。一年間,我通過了特許金融分析師(CFA)一級二級和金融風險管理師(FRM)一級考試,成功踏上了新的道路。

或許是史鐵生那股“與命運死磕也要活出意義”的倔勁兒給了我力量。我不再抱怨被調劑,而是自己開辟了新的未來。21歲時讀到的那些話,或許也在延續(xù)著第一遇時——母親眼淚背后所蘊藏的期待。而當我踏入職場后,這種堅韌更成為我度過高壓歲月的精神支柱。

第三遇:從地壇公園到南湖公園,讀懂工作和成長

憑借金融研究生背景,我考入廣西財政廳,從事政府債務管理工作。同學們都祝我開始上班喝茶看報、到點準時下班的快樂生活。萬萬沒想到,我剛入職就見證了歷史——專項債券首次編制收益平衡實施方案和2018年清查統(tǒng)計政府隱性債務,持續(xù)了一年平均晚上10點下班的“快樂生活”。更沒想到,5年后我再次見證了歷史——2023年全口徑債務摸底和一攬子化債工作全面啟動。30歲生日的凌晨,“債友們”暫停核對表格,關燈1分鐘為我唱了生日快樂歌。那幾個月,我都記不清多少次凌晨1—4點才回到家。

31歲那個秋天,我開始倍感精神疲憊,也對生活意義心生困惑。于是我想到很久沒見面的老友,再次翻開了《我與地壇》。我讀著地壇的古殿、蒼柏、落日、驟雨,讀著他在滿園的沉靜中看見時間和自己。于是我走進了南湖公園,去擁抱冬日柔和的微風,去聆聽嬰兒車里的咯咯笑聲,去仰望晚霞映照出馬卡龍色的天空,去感受慢跑者充滿生命力的腳步,仿佛所有的煩惱在這里都能被溫柔地化解。在辦公室俯瞰南湖公園,我又想起母親常對我說的“要爭氣”“吃苦是福”,想起這5年來自己在一件件工作中不斷提高數(shù)據(jù)處理、文字撰寫、邏輯分析、語言表達等能力。我仿佛看到表格上的數(shù)字,化作一條條通往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公路、一座座承載產(chǎn)業(yè)騰飛的園區(qū)、一間間培育創(chuàng)新人才的院校,化作久旱的甘雨,清償了積壓多年的拖欠賬款,讓一家家在破產(chǎn)邊緣的中小微企業(yè)重獲生機。我突然明白了,是我們辦公室深夜亮著的燈,默默照亮了廣西無數(shù)醫(yī)院、高校和企業(yè)的萬家燈火。

史鐵生說,“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,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,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。”我們都需要這樣一個“地壇”——可能是本書,可能是片湖,也可能是某個人。我們在自己的“地壇”中看清來時的路,趕路疲憊時歇歇腳喘喘氣,又收起行囊找到要去往的方向。

每個人的人生,都有可能像史鐵生一樣,被命運推到一個看似絕境的角落。重要的是,我們要像史鐵生那樣,永遠保持對生命的思考,對美好的向往,對責任的擔當。這才是閱讀帶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。愿這樣的書與文字,也能帶你走過更多漫長卻有意義的歲月。

(作者單位:自治區(qū)財政廳債務聯(lián)合黨支部鄧欣萍。本文系2025年區(qū)直機關“桂在閱讀”主題征文比賽一等獎獲獎作品)

蚌埠市| 福鼎市| 安西县| 上栗县| 和田市| 岢岚县| 鹿泉市| 巴马| 故城县| 丰镇市| 苗栗县| 陆良县| 垫江县| 青岛市| 准格尔旗| 玉溪市| 丹东市| 白水县| 双牌县| 兴化市| 武山县| 荔浦县| 准格尔旗| 大丰市| 资源县| 榆中县| 山东省| 凯里市| 汉沽区| 盐边县| 和龙市| 洱源县| 砀山县| 新蔡县| 合山市| 延安市| 石门县| 漯河市| 监利县| 怀安县| 海淀区|